【每日·听稻】既然要向人请教,就要找有“实战”业绩的人。那些巧舌如簧、眼高手低之人是不可信的。只有经验丰富之人所讲的道理,才值得听取和学习。——稻盛和夫#盛和塾
1、哲学的实践从“每天反省”开始
谈到实践,我就想起了在我孩童时代,老师教我们的一首歌。在我生长的鹿儿岛,那里对青少年实施所谓的“乡中教育”,传授剑道等武术,并传授东方古代典籍,对“萨摩隼人”进行各方面的教育。
(资料图)
其中就有“日新公伊吕波歌”。开头的“伊”字歌,第一句就是:“圣贤之道,听了念了却不做,毫无价值。”
就是说,古人的优秀道德,不管听了多少、念了多少,不亲身实践,没有任何意义。
哲学也一样,无论学了多少,因为是过于简单的道理,将它变成自己的东西并认真实践的人反而很少。
我的哲学的核心,就是“作为人,何谓正确”这么一句话。
就是说,这个哲学的基础是非常朴实、非常幼稚的道德观、伦理观。
正因为朴实甚至幼稚,“这么简单的东西谁不懂呀”,人们往往不屑一顾,并不打算认真实行。我认为,这就是问题所在。
实际上,学习和掌握正确的做人的道理是一件难事。
乍看觉得非常简单,但是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付诸实践非常困难。
那么这个哲学我自己完全实行了吗?实际上我认为自己并没有完全实行。
圣人君子以及开悟的人,他们能够实践真理而不觉得痛苦。
但我们凡人,无论学了多么好的道理,完全实行总是难上加难。
这一点自古以来大家都承认,因此“日新公伊吕波歌”一开头就唱那一句,现在还继续强调这一条。
2、努力去实践正确的为人之道,就可以一点一点磨炼自己的灵魂
尽管人有只说不做的习性,但是为什么我还要跟大家反复强调“必须在企业里提倡这种哲学,必须与员工共同拥有这种哲学”呢?
因为将哲学融入自己的血肉并付诸实践,虽然极为困难,但理解“作为人,就应该这样去生活”,力求接近这种理想的生活状态,并为此而拼命努力的人,与不作这样的思考、漫不经心地生活的人之间,人生和工作的结果可能有天壤之别。
也就是说,对于哲学,不是一个能不能掌握的问题。
祈愿做一个优秀的人,随时反思反省,无论如何非掌握不可,并为此持续不断地努力,这才是最重要的。
既然是凡人,想要遵守的事项也往往遵守不了,但是即使如此,还是要认真思考,努力去遵守,随时随地翻阅经典,不断自我反省,肯这样做的人和不这样做的人,其人生和工作的结果迥然不同。
必须天天反省自己,拼命努力去实践正确的为人之道,通过这种努力,就可以一点一点磨炼自己的灵魂,提升自己的人格。
3、只有通过亲身体验,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
“知道”和“做到”完全是两回事。
从测算陶瓷烧制收缩率的例子中,我们就能清楚地理解这一点。
根据文献上的知识,在相同的条件下烧结,实际结果却每次都不一样。
就是说,书本上的知识和理论,和实际发生的现象并不相同。只要通过实践的验证,也就是说,只有通过亲身体验,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。
这个道理对于销售部门也好,管理部门也好,完全适用。只有亲身体验,才能把知识和理论用好用活。
不管是向别人学到的知识,还是从书上习得的知识,都没有亲身实践所获得的经验重要。
这便是“实践重于知识”的含义 。
下面,我以“研究”为例,进一步说明这个道理。
比如,把多种制陶原料按某种比例混合并搅拌均匀,成型后放入高温炉中烧制。
使用的原料也好,混合的比例也好,成型的方式和烧制的温度也好,明明都是完全按照书本或文献上所写的内容操作的,可却无法得到理想的成品。
究其原因,涉及诸多方面。
首先,在混合粉末状原料时,根据混合程度的不同,最终的成品也会不同。
如果是混合气体,一旦混合到气体分子大小的程度,就算混合均匀了;但固体则不同,其不存在所谓“绝对均匀”的混合状态。
书本或文献中往往只会写“把这些成分以某比例混合”,而不会注明“混合至何种程度”。
在成型时,需要通过加压来使粉末固化,而其密度(即粉末的压缩程度)将会影响到成品的性质。
对于该流程,书上也往往只会写“使之成型”,而不会注明“成型时应该施加多大的压力”。
在混合粉末和加压成型时,如果只会单纯地参照书上的说明,就无法制造出理想的成品。
烧制亦是如此,虽然书上写有烧制温度,但如果把陶坯突然放到已升至指定温度的炉中,它就会崩裂破碎。
烧制的初始温度不能高,要从低到高,渐渐升温。但“隔多久升一次温”“每次升温几度”等细节,又是书上没有的。只能自己思考,凭经验操作。
不管是谁,只要在学校受过相关高等教育,通晓书本知识,对于制陶技术,自然就能道出个一二:“制造这种陶瓷产品,需要混合这些原料成分,在成型后,以这样的温度烧制。”但这只是“知”,而非“会”。
企业家在涉足并非自身专业的新领域时,往往会想到雇用专家。
这么做无可厚非,但必须辨别专家所说的话究竟是“理论知识”还是“实践经验”。
还是以制陶为例,如果一个人只具备理论知识,从未亲手制作过陶瓷产品,那么他就不可能研发出实用的陶瓷制品。
切忌把“知”与“会”混淆。
市场营销亦是如此。
在大学学过市场营销的人,一谈到如今的销售流通业,就对我滔滔不绝起来:“社长,只要这么做,就能解决这个问题。”
作为听者的我,由于没怎么学过市场营销,所以还有点佩服:“哦,原来如此。”
于是我对他说:“那么这件事就由你去做吧。”可他不要说推销,连向客户鞠躬打招呼的礼仪都不懂。这样的人,即便去推销,也推销不出产品。
如今的人往往偏重于理论学习,把知识装了满满一脑袋后,就产生了一种“知道就等于会做”的错觉。
对于这样的人,需要使其通过实践来检验学到的理论知识。
“既然你说这么做能把产品推销出去,那么就用实践来证明给我看吧。”
通过这种方法,使其通过亲身实践来获得经验。如果一个人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,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,那正可谓是“如虎添翼”。
企业家在聘请经营顾问时,也可以运用这个原理。
首先要考察对方是否有“实战”业绩,如果只会纸上谈兵,则毫无价值。
在场的各位企业家都是亲身实践、一路打拼过来的,比那些所谓的“理论领域专家”要了不起得多。
如果还花钱去请那些只会摆弄理论、夸夸其谈的顾问来指导自己,那不成了最大的傻瓜吗?
既然要向人请教,就要找有“实战”业绩的人。
那些巧舌如簧、眼高手低之人是不可信的。
只有经验丰富之人所讲的道理,才值得听取和学习。
4、自己独立思考,自己亲身实践
这种“不模仿别人,自己独立思考和实践”的作风,在不知不觉中成了京瓷的传统。
换言之,京瓷人的处事习惯是“重视独创性,不依靠别人,走自己的路”。
企业经营没有范本可循,即便是同样的生意和目标,每家公司所走的路也各不相同。
有的走在田埂上,却由于脚下一滑而掉到水田里,于是干脆在田里走;有的选择铺好的水泥路,但却走在路边上。
虽然目标相同,但选择的道路千差万别,因此途中遭遇的困难也有所不同。
归根结底,人生是一个人的旅途,只属于自己,而不属于他人。
不管一个人拥有多么好的孩子、父母或配偶,人生仍然是一个人的孤独旅程。
人们独自出生,独自死去,无人陪同。
企业经营也与之类似,应该依靠自己。
可有的企业家却常常问别人:“怎样才能把企业办好呢?”
如果抱有这种依赖别人的态度, 不管是人生还是经营,都不可能顺利。
盛和塾,是稻盛和夫经营学传播、学习、交流的平台,是良知企业家提高心性、拓展经营的平台!
关键词:
热门推荐
最新资讯